本專項按照“問題導向、分類實施、重點凝練、精準突破”的總體要求,針對我省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體污染防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提升綠色環保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能力,加強環保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及應用示范,孵化培育創新型環保企業和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推我省綠色環保事業高質量發展。本年度支持專題及項目如下。
專題一: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發與應用(20201135)
方向 1: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溶解氧滾動預報與低溶解氧調控關鍵技術集成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研究適用于感潮河網區的耗氧物質源解析技術,解析不同類別污染源強對環境水體中耗氧物質的響應值和貢獻率;開展感潮河網區重點河段水文、水質、底質和生物長時間序列原位觀測實驗,感潮河口區沉積物耗氧調查與研究,以及不同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對氧平衡影響機理室內試驗,形成適用于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氧平衡機理關鍵參數本地化技術;研發復雜感潮河網區溶解氧實時預報技術,建立珠江三角洲典型感潮河網區溶解氧滾動預報系統;研究面源污染控制的調蓄回用、內源污染負荷削減、水資源優化調配、內河閘壩優化調度與水系連通等溶解氧動態調控技術。形成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流溶解氧實時報告、滾動預報與低溶解氧綜合調控技術體系,在珠江三角洲典型感潮河網區開展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研究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段氧虧機理及主控驅動因子,開發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流耗氧物質源解析技術 1 項,形成適用于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氧平衡機理關鍵參數本地化技術 1 項。
2. 研發復雜感潮河網區溶解氧實時預報技術,建立珠江三角洲典型感潮河網區溶解氧滾動預報預警系統 1 套,可提前 7 天對重要斷面溶解氧進行滾動預報和實時報告,枯水期、豐水期等典型水期預報與實測日平均溶解氧誤差<20%。
3. 開發適合于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的溶解氧實時預報與動態調控協同技術,包括面源污染控制調蓄回用技術、內源污染負荷削減技術 1 項,水資源優化調配、內河閘壩群優化調度與水系連通技術 1 項,形成感潮河網區低溶解氧綜合調控技術指南 1 項。
4. 開展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溶解氧綜合調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 1 個,示范河段長度不少于 5km,流域面積不少于 100km2,示范河段考核斷面溶解氧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須由省生態環境廳出具申報推薦函(須以申報書附件形式提供)。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2~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1500 萬元左右。
方向 2:珠江流域毒害污染物篩查、溯源和預警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珠江流域水質風險管控需求,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河流及其污染源中的有機污染物,明確河流主要斷面的新興有機污染物污染特征,獲取珠江流域典型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城市面源中有機污染物的特征指紋,構建珠江流域水環境有機污染物指紋數據庫和全物質流信息庫;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開發污染源與受納水體污染物海量數據的多種溯源算法,開發珠江流域污染物新型溯源技術;研究珠江流域重要斷面污染物濃度和指紋的響應與時空變化規律,構建珠江流域基于生態和健康風險的毒害污染物風險預警技術;研發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并在珠江流域重要斷面開展溯源和實時預警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構建珠江流域 30 類以上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城市面源的特征有機污染物指紋譜,10 個以上河流重要斷面的全物質流和常態譜,形成指紋數據庫 1 套,明確珠江流域毒害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2. 研發基于污染源和受納水體海量數據的特征指紋譜溯源技術 1 套,多模型精準溯源算法軟件 3 項以上。
3. 構建珠江流域毒害污染物風險預警技術體系 1 套,建立生態和健康風險評價方法 1~2 項,開發毒害污染物風險預警平臺軟件 1 套。
4. 研發在線監測預警系統設備 1 套,含不少于 2 萬種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指紋譜庫和在線風險預警平臺軟件各 1 個,可實現固定點位自動取樣和連續在線監測、儀器自動控制及數據在線采集傳輸預報,預警及溯源時間分辨優于 2 小時,具備風險應對措施建議等功能,在 3 個珠江流域國控斷面開展示范應用,實現 6 個月及以上的連續運行和實時預警,相關數據可供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參考應用。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方向 3: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識別與凈化處理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疫情防控引起的水體中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污染、次生環境風險等問題,研究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快速識別和精準溯源技術;研究控疫化學品、藥品的次生產物生成及阻隔機制,開發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新型高效凈化技術及成套設備;形成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污染識別、溯源、阻隔與控制技術體系,并在醫療、實驗室等污廢水體開展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形成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快速識別、凈化處理等新技術(新工藝)不少于 5 項,制定并頒布技術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及以上)不少于 2 項,建立包括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清單、污染源清單、以及清單物質特征譜庫數據庫 1個。
2. 研發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的多指標快速在線檢測
儀器 1~2 套,可在 30 min 內同時實現 10 種以上目標物的檢測識別;研發經濟型可移動式和車載式水中控疫化學品、藥品及次生產物凈化處理設備 2 套,每套日處理能力大于 100 噸,并針對醫療污水、實驗室廢水等污廢水,建立污染監控和凈化綜合應用示范點 2 個,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優于相關排放標準。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專題二: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研發與應用(20201136)
方向 4:臭氧污染快速預警及精準應對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開展廣東省臭氧及其前體物多點位在線觀測,研究全省各地市臭氧污染形成機制、演變特征和關鍵影響因素;開展典型城市邊界層內臭氧的立體觀測,篩選分析臭氧污染的關鍵天氣過程與氣象因子;優化本地化空氣質量模型和后端釋用技術,提升臭氧污染短期精準預報水平;開發本地化的臭氧污染和前體物排放快速響應模型;開發污染天氣聯防聯控精準應對決策支持業務化工具,編制滿足管理需求的廣東省臭氧污染應對管控清單,并開展臭氧污染屬地治理與區域聯防聯控相結合的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形成臭氧污染時空變化數據集(須覆蓋主要城市、跨度不少于 7 年)、臭氧前體物數據集(須包含 VOCs 組分,覆蓋主要傳輸通道城市、站點數量不少于 10 個、跨度不少于 1 年)。
2. 建立城市邊界層大氣臭氧垂直觀測技術方法、垂直傳輸對近地面臭氧影響評估模型 1 套;形成臭氧立體觀測數據集(須覆蓋臭氧污染時段不少于 30 天);研發基于本地業務化精細氣象模式的臭氧污染數值預報技術方法和后端釋用技術 1 套。
3. 基于氣象和大氣環境觀測數據,改進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提高短期臭氧輕中度污染的預報準確率不低于 5%,并在省級平臺開展業務化應用。
4. 研發臭氧前體物控制策略快速篩選和優化關鍵技術,開發本地化的臭氧污染和分區域多行業前體物排放的快速響應模式 1套,并針對廣東省典型污染過程開展技術應用示范。
5. 編制滿足管理需求的廣東省臭氧污染應對管控清單 1 份,提出廣東省區域臭氧污染協同防控的 VOCs 和 NOx 協同控制方案1 份,在廣東省開展示范應用,實現臭氧污染事件應對削減方案研判響應時間低于 2 小時。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港澳機構參與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須由省生態環境廳出具申報推薦函(須以申報書附件形式提供)。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2~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1500 萬元左右。
方向 5:工業園區 VOCs 精準在線監測預警溯源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工業園區、產線、廠界及無組織排放 VOCs 監測監控和污染溯源需求,構建工業園區 VOCs 精準監測預警溯源體系并開發一站式綜合管理平臺。開展多點位 VOCs 組分同步采樣檢測關鍵技術,以及分布式多組分多通道檢測系統工程化研究;開展分布式多通道檢測系統、原位快速質譜在線監測系統、移動式走航監測系統以及氣象五參數等外圍設備集成;開發工業園區 VOCs一站式綜合管理平臺,建立園區、企業 VOCs 污染源指紋庫,形成污染物溯源及擴散影響研判技術,實現區域監測網、監測位點尤其是敏感監測位點預警事件溯源模擬仿真,并快速生成污染物動態熱力圖,輔助應急響應管理決策;形成工業園區 VOCs“點-線-面”的在線監測預警溯源整體解決方案,并在省級或國家級典型工業園區開展應用示范。
(二) 考核指標。
1. 形成工業園區 VOCs 排放多點位同步采樣檢測技術、多組分精準監測技術、移動式監測技術等新技術(新工藝)不少于 3項。集成工業園區 VOCs 監測系統設備 1 套;多組分多通道檢測系統可接入采樣點位不少于 30 路,1 小時內完成檢測,單點位采樣距離最大可支持 1000 米;原位快速質譜在線監測系統檢測限低于 1ppb(苯系物);移動走航監測系統時間分辨率優于 5s,可快速實現 VOCs 污染排放源的區域成像;申請發明專利 4 項。
2. 形成工業園區 VOCs 精準在線監測預警溯源一站式綜合管理平臺 1 套,包含但不限于工業園區環境檔案管理系統、智能監控系統、分級預警系統、污染源指紋圖譜管理系統、污染溯源系統、可視化展示系統、移動溯源 APP 等,申請軟件著作權不少于5 項。
3. 開展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集成與綜合示范,可實現單通道多因子、多通道單因子及區域監測因子多維度數據對比功能,檢測信息與氣象五參數信息實時關聯,形成分鐘級實時動態更新、km級區域覆蓋范圍、米級空間分辨率的污染物動態熱力圖,實現區域 VOCs 污染排放的在線監控預警溯源功能,在 2 個以上省級或國家級工業園區開展應用示范,穩定運行半年以上,有效運行天數 80%以上,形成綜合性總結建議報告 1 份,相關數據供省級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參考應用。
(三) 申報要求。
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2~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方向 6:天然氣燃燒中氮氧化物源頭控制新技術及裝備集成與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研發石化、建材等行業天然氣燃燒中氮氧化物源頭控制技術及裝備。開發具有強化燃燒與高溫降解 NOx 協同效應的新型功能材料,研發與其相適應的基于多相燃燒場組織調控的新型低氮燃燒技術,開發以新型功能材料為主要催化劑的無氨高溫煙氣脫硝新技術,形成天然氣燃燒全過程 NOx 源頭深度控制工藝新路線;研究關鍵功能材料和降氮技術在不同行業的適用性,開展新技術應用示范。
(二) 考核指標。
1. 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 NOx 源頭減排技術,根據行業的工況差異研發相應的新型高溫功能材料不少于 3 種,天然氣燃燒中 NOx 源頭控制新裝備不少于 2 套,其中燃燒裝備出口NOx 濃度 ≤ 30mg/Nm3 ,顆粒物及未燃碳氫化合物濃度 ≤3mg/Nm3;無氨高溫煙氣脫硝裝備運行的工作溫度≥800℃,脫硝效率≥50%。
2. 在石化、陶瓷、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建立技術示范工程不少于 3 項,配置 NOx、HC、CO 等污染物的智能檢測及控制設備。天然氣總燃燒功率≥2MW,NOx 排放濃度≤15mg/Nm3,煙氣其它成分排放優于國家及行業現行大氣排放標準;示范應用時間不少于 2 個月。
3. 申請發明專利不少于 5 項。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500 萬元左右。
方向 7:船舶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管控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研究船舶排放污染物對廣東沿江、沿海陸地區域及大灣區近海海域大氣環境的影響特征和演化規律;研發船舶交通大氣污染源的動態識別技術;構建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及環境影響的智能化監控和監管平臺;形成船舶排放對港口城市空氣質量影響的綜合解決方案;將以上技術平臺與方案在典型沿江和沿海地區進行業務化應用,并評估不同船舶大氣污染減排技術、政策和情景下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大氣顆粒物污染和光化學污染的防控效益。
(二) 考核指標。
1. 研發可實時捕捉船舶煙羽并確定船舶點位的在線觀測識別技術 1 套,獲得相關軟件著作權或實用新型專利不少于 2 項。
2. 識別廣東沿江、沿海至少各 1 個港口船舶大氣污染物中揮發性有機物和顆粒物排放的示蹤物,獲取包括常規空氣質量參數、氣象參數及重金屬元素、有機碳/元素碳、揮發性有機物、水溶性離子等六大類不低于 80 個物種的大氣污染物數據集,連續觀測時間不少于 1 年。
3.形成船舶排放因子、船舶排放氣態污染物和顆粒物的源譜數據庫,收集至少 5 類燃料類型(高硫重油、低硫重油、餾分油、普通柴油、LNG 等),SO2、NOx、PM2.5、PM10、CO、CO2、VOCs、OC/EC 等 8 個污染物種類的本地船舶排放因子,船舶實測樣本量不少于 50 艘,建立涵蓋以上各類船舶大氣污染物的動態(小時分辨)排放統計模型 1 套,遠程或直接測量船舶煙羽不少于 100 艘。
4. 基于動態船舶排放模型及船舶煙羽在線監測,構建智能化船舶大氣污染物動態監控和監管技術平臺 1 套,識別排放超標船只準確率達到 80%以上,并在廣東省不少于 3 個城市開展示范應用,實現碼頭和港口水域小時分辨率的船舶排放動態管理。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申報單位須具有省部級及以上船舶大氣污染相關項目研究經驗和研究基礎(須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500 萬元左右。
專題三: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發與應用(20201137)
方向 8:基于區塊鏈與大數據的城市土壤污染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當前城市土壤污染治理管控存在的主要問題,集成在線/離線監測、移動監測等城市土壤監測數據,開發城市土壤污染大數據挖掘技術,構建基于區塊鏈與大數據的城市土壤污染智能監測、模擬、預警與管控系統和軟件原型,揭示城市土壤污染的時空規律,劃分土壤安全等級分區,評價土壤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并在珠三角地級以上市開展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建立典型城市土壤污染大數據挖掘與數據智能比對方法,建立多源數據融合及關聯性分析模型 1 套。
2. 構建接入不少于 100 臺環境介質感知設備的土壤污染監測智能物聯網系統 1 套。
3. 開發輔助城市土壤環境權益保護和訴訟的區塊鏈存取證系統 1 套。
4. 建立城市土壤污染三維地質場景構建、城市土壤污染的時空規律挖掘、實時監測與預警響應方法,形成基于區塊鏈與大數據技術的城市土壤污染風險智能預測預警模型 1 套。
5. 形成適應超算環境運行的、基于區塊鏈與大數據的城市土壤污染智能監測、模擬、預警與管控軟件原型 1 套,并被地級或地級以上市生態環境等政府主管部門采納應用或試驗運行,連續 2年繪制分區分級風險地圖集,分辨率達到污染場地級,可為政府主管部門動態分類分級管理污染或疑似污染地塊土壤提供輔助決策參考。
6. 制訂城市土壤污染智能監測、模擬、預警、管控系統、軟件原型等的相關技術標準或規范 3 項,申請發明專利或軟件著作權 10 項。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專題四:固廢污染防治技術研發與應用(20201138)
方向 9:工業木質素廢棄物的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工業木質素廢棄物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等問題,開發系列工業木質素的分離、處理、純化等新工藝,研究木質素親疏水性調控規律、與界面相互作用機制及與材料相容性等問題,研發木質素高值化利用中的功能化改性關鍵技術,開發系列木質素基工業表面活性劑、抗老化高分子復合材料、抗紫外功能納米材料、碳基多孔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構建以木質素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為核心的成套技術,并開展工程示范,促進木質素廢棄物再利用產業化提質增效。
(二) 考核指標。
1. 開發國際或國內領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木質素基工業表面活性劑、抗老化高分子復合材料、抗紫外功能納米材料、碳基多孔材料等高附加值新產品 3~4 件,新工藝 3~4 項,集成工業木質素廢棄物分離、提質、增效技術 1 套。
2. 單位質量工業木質素廢棄物利用率不小于 80%;工業木質素基高性能分散劑及助劑在建筑、農藥和染料等領域的應用性能符合對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總體可量化指標超過目前同類型商業化產品;應用于日化、農藥和高分子功能材料等領域的木質素基抗紫外功能納米材料的粒徑小于 500 nm、紫外阻隔率超過 95%;應用于水處理吸附劑、催化載體和儲能電極等領域的木質素碳基多孔材料收率不小于 50%、比表面積大于 1500 m2 •g-1、孔隙率大于 70%。
3. 構建工業木質素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的綜合模式,建立工業木質素基高附加值產品在工業精細化學品和高分子功能材料領域應用的示范工程 2 個以上,示范工程總體工業木質素廢棄物處理能力不低于 3 噸/天,年處理量不低于 1000 噸。
4. 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群(申請發明專利 10~15項,申請發達國家專利 1 項以上)。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方向 10:江河湖海微塑料生態管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一) 研究內容。
從社會經濟系統角度出發,以物質流跟蹤為導向,明晰微塑料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產生、轉移與排放的生命周期過程,制定分區行業生產排放標準,分區行業排放等級,開展源頭減控、富集處理及高效降解等技術研究;針對江河湖海體系水動力條件復雜、微塑料入河入海總量高等特點,研究復雜水動力條件下江河湖海微塑料漂移擴散模型;針對廣東省內離子型有機物-抗生素、疏水性有機物含量高的特點,開展離子型與疏水性有機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累積及生態風險評估研究,解析微塑料與有機物復合污染過程在食物鏈的累積與傳遞以及微塑料生態毒性效應;針對關鍵河流及河口流量變化、水情復雜、微塑料檢測標準不統一、來源復雜等特點,開展關鍵河流河口微塑料檢測、預報方法研究,進而以珠江口或鄰近沿海為例構建江河湖海微塑料時空預報系統;分區域研究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與產業行業的關系,劃分微塑料污染風險等級,識別微塑料主控因子和優先管控污染源,明確微塑料防控要素,并在相關主管部門開展業務化示范應用。
(二) 考核指標。
1. 構建微塑料排放清單,分區行業排放等級,提出江河湖海微塑料源頭減控與風險識別建議 1 份,被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政府主管部門采納。
2. 研發新型微塑料漂移擴散模型 1~2 套,并取得軟件著作權1-2 項。
3. 提出江河湖海微塑料及其與有機物復合污染水生生物風險評估技術 1 套,支撐技術標準(1 項地方標準及以上)制定。
4. 構建珠江口或鄰近沿海微塑料預報系統,監控重點點位不少于 5 個,預報準確率不低于 60%,可在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開展業務化示范應用。
5. 開發不少于 2 種江河湖海微塑料高值化產品及可降解替代材料;完成不少于 5 種高效、廉價微塑料降解菌劑或功能材料研制的核心技術中試驗證。從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處理角度出發,結合源頭減控、水動力及水力學調控、生態修復技術(包括吸附富集、高效降解等),構建水體微塑料綜合調控處理技術體系。
6. 明確區域微塑料源-匯關系,繪制 1 套微塑料分區分級區域圖集;編制微塑料污染源識別與排放強度評估技術規范 1 套,為微塑料風險管控與治理提供基礎信息和方法學;構建廣東省微塑料污染修復治理長效機制,制定江河湖海微塑料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 1 份。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方向 11:縣域多源固廢綜合處置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集成示范
(一) 研究內容。
針對廣東省縣域產生的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養殖糞污、市政污泥、可燃工業固廢、農林廢棄物等多源廢棄物亟待解決問題,研究多源固廢的產生特性、時空分布、能源化、資源化轉化特征,能源資源協同轉化應用的優化機制;研究典型多源非均質固廢氣化-焚燒過程特征污染物生成機理,養殖糞污、農林廢棄物等水熱轉化制肥過程中有機質、無機有益組分(C、N、P、K)等遷移轉化機制;研究同爐處理多源非均質固廢的穩定高效氣化-焚燒一體化技術及裝備,實現縣域中、小規模多源固廢就近減量化、深度無害化處置;研究以養殖糞污、農林廢棄物為代表的有機廢棄物水熱轉化同時生產液體、固體肥的制肥技術及裝備,實現轉化產物的生態化資源化利用;研究多源固廢綜合利用、智慧穩定運行、污染物達標排放、綜合管控方案與運維模式,形成氣化-焚燒與制肥一體化的熱肥聯產工藝,開展具備經濟可持續的高效氣化-焚燒技術、廢棄物水熱轉化制肥技術聯合應用的示范驗證。
(二) 考核指標。
1. 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氣化-焚燒一體化技術及裝備、有機廢棄物水熱轉化制肥技術及裝備各 1 套。
2. 建成集熱處置與制肥一體化的熱肥聯產縣域多源固廢示范工程 1 項,實現不少于 2 臺套氣化-焚燒-制肥生產線穩定、達標、高效、經濟運行 6 個月以上,其中:(1)多源固廢氣化-焚燒減容率大于 95%(濕基),殘渣熱灼減率小于 2%,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基準含氧量 11%)分別不高于 10 mg/m3、35mg/m3、50 mg/m3,其他污染物排放符合歐盟現行垃圾處置污染物排放標準(DIRECTIVE 2010)和廣東省地方標準,爐膛內煙氣處于高溫段(≥900 ℃)的持續時間不少于 2 s,綜合處置能力單臺套生產線 50~200 噸/天,噸處理直接成本低于 80 元/噸,設備投資低于 20 萬元/噸,多源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率大于 90%;(2)有機肥質量符合國家農業行業標準(NY525-2012)規定,并且總養分(N+P2O5+K2O)大于 9%(以干基計)、有機質質量分數大于 70%(以干基計)、蛔蟲卵死亡率大于 99.9%、大腸桿菌群數小于 5 個/克。
3. 構建多源固廢產排特征數據庫 1 套,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 10 項以上,至少 1 項授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 3 項以上)。
(三) 申報要求。
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實施地點須在廣東省內。
(四) 支持方式及強度。
實施周期為 3 年。擬支持 1 項,支持 800 萬元左右。
上一篇: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與治理能力提升”重點專項
下一篇:深圳市商務局促進消費提升扶持計劃項目